武士道 – 日本傳統精神與文化的基石

武士道

武士道 是日本封建社會中武士階層的道德規範和哲學,與歐洲中世紀的騎士精神相似,以義、勇、仁、禮、誠、名譽、忠義和克己為基礎,只有通過遵守這些美德,武士才能保持榮譽。新渡戶稻造認為,武士最重要的是履行責任和完成任務,死亡只是一種手段,沒有完成責任才是最可怕的。浪人是逃亡或效忠君主或國家滅亡而沒有隨之而亡的武士。1869年,明治政府廢除了封建身份制度,宣布四民平等,廢除了封建俸祿,使武士階層解體。1871年,制定戶籍法簡化階層成分,宮廷貴族和大名被指定為華族,武士被指定為士族或卒族,其餘劃為平民。武士雖然消亡,但武士精神仍深深植根於國民性格中,化為「國風」,對日本政治、軍事和社會生活產生了重要影響,成為日本政治文化傳統的基本要素之一,與天皇制和日本神道共同構成三位一體。

武士道的起源

日本武士是日本士族階層的一部分,最初是作為莊園護衛出現的。隨著時間的推移,武士不斷壯大,逐漸介入政治,分化為20多個等級,成為日本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。早期武士是僱傭兵,武士道則來自神道教、佛教和儒學,其中包括忠君、尊祖、專注、平靜、沉著、不畏死、以及君臣、父子、夫婦、長幼和朋友等五倫。武士道是日本神道教的主要內容,並在16世紀成為成文的準則。

武士道主要可以分為三個階段: 江戶時代之前,江戶時代,和明治維新之後。

  1. 江戶時代之前,日本武士主要追求個人榮譽和家族名譽,注重個人實力,對上級並不是絕對忠誠,流行的是透過對上下翻轉,提高自己和家族在政治中的地位和聲望。著名代表有平清盛、足利尊氏、明智光秀等人。
  2. 江戶時代:為了社會穩定,幕府制定了很多武家法規,要求武士忠於主君,報恩不顧身家,克己面對逆境而不動搖。這些法規穩定了武士階級的倫常,也約束了不敬的行為,使得社會向和平穩定的方向發展。山鹿素行和吉田松蔭是代表人物。這些法規就是現在所謂的武士道,讓武士有了恆常效忠對象。
  3. 明治時代之後,實行平等的政策和廢刀令,使武士的地位受到影響。但是,隨著軍國主義的興起,武士道再度被推崇,並且被強調必須對天皇保持完全的服從和勇猛的精神。

1868年,日本經歷明治維新,成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,武士道的發展轉變為近代軍人的精神倫理,並成為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支柱。明治政府廢除了武士身份等級及財產特權,引起武士階層的瓦解。1878年,陸軍卿山縣有朋發布的《軍人訓誡》要求軍人必須崇拜天皇並推廣武士道精神。1881年建立憲兵制度,1882年再度重申軍人應遵守武士道的信條。1890年,頒布《教育敕語》,倡導全日本國民應義勇奉公,以輔仁天壤無窮之皇運,確立了明治時代的武士道和「一君萬民」的體制。臣民對天皇的「忠誠」賦予了「愛國」的意義,使武士道精神成為近代日本教育方針的靈魂,建立以武士道精神和國家主義為核心的國民道德。該敕語強調忠孝、五倫五常等儒家倫理綱常,倡導家族國家觀,並奉天皇為最高家長。在文武兩道中,強調尚武精神。

明治時代的武士道以「忠君愛國」為核心,強調全體日本人效忠天皇。同時打破了重義輕利的觀念,提出了「士魂商才」方針,也就是強調武士之魂和武士精神,以及經商之才。明治政府在修身教科書中明確形成家庭國家觀,認為整個日本社會是一家庭,皇室是宗家,孝順雙親和忠於天皇是緊密一致的。福澤諭吉和新渡戶稻造認為維持士風是萬世不變的要義,武士道要輔佐鴻謨,宣揚國風,使眾庶皆歸忠臣愛國之德。新渡戶認為孔子的教誨是武士道最豐富的源泉。對於女性而言,武士道意味著守衛自己的貞操,教育子女,支持丈夫及維繫家庭等。三位歷史人物福澤諭吉、新渡戶稻造和夏目漱石都對武士道表示積極的讚賞。他們的看法雖然有微妙的差異,但都表明了明治時期的日本人相當受武士道的影響。戰後,日本銀行在紙幣上的圖案設計中採用了福澤諭吉、新渡戶稻造和夏目漱石的肖像。

武士道 日本武士
日本武士
武士道的經典

《葉隱聞書》是一本日本武士道修養書,也稱為《葉隱論語》或《葉隱論語摘抄》,由江戶時代的佐賀藩傳誦。「葉隱」一詞源自西行上人的詩句,表示在不為人知的地方為主君「捨身奉公」。作者山本常朝的俳號是「辭浮世何處洗塵的山櫻」。該書開宗明義,認為武士道者是為死,必須常思己死,才能在武道上得自由。同時重視崇拜先祖,以其教訓為指南,並著重於國學傳統。前言以四大誓言為結尾。

  • 奉武士道者絕不遲疑
  • 應為主君所用
  • 孝親
  • 大慈大悲,方可為人
主要內容

武士道的本意是指「義勇奉公」,也就是在日本戰前的教育中所強調的最高原則。武士道講究的是君臣關係的戒律,主君不可為暴虐無道,臣下也不能不盡忠的效忠於主君,忠誠是最重要的價值觀。《御成敗式目》是一份於貞永元年(1232)頒布的武士基本法典,規定了「仆忠主、子孝父、妻從夫」等君臣父子夫妻的道德規範,其中最重要的是對主君的忠誠。武士道論者認為,儒家的「士道論」是在掩飾貪生怕死的私心,只注重人倫道義而忽略主君的道德,這樣選擇生死面對死亡時卻不堅決去死。只有純粹徹底的覺悟死,才是武士道強者的特點。近現代的武士道精神的支柱是「大和魂」。武士道要求方方面面都要做到:有義、有勇、有仁、遵守禮節、誠實守信、有名譽、有忠義。

  • 義 武士準則中最嚴格的教誨,要求武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。
  • 勇 武士具備敢作敢為、堅忍不拔的精神,同時要有高強的武藝。
  • 仁 武士要具有寬容、愛心、同情、憐憫的美德。
  • 禮 不僅僅是風度,更是對他人的情感和關懷的外在表現。
  • 誠 要求武士保持誠實,同時要擺脫來自諸如商人階層之類的誘惑。
  • 名 要求武士為了名譽而願意付出一切,又要具有分清是非保持忍耐和堅忍的品行。
  • 忠 忠於自己的主人是武士必須恪守的信條。
  • 克 要求武士克制自己的私慾,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,這樣才能侍奉君主,保護領國領民。
武士的教育與訓練

武士道的訓練包括劍道、弓道、柔道、相撲、騎術、槍術、戰略戰術等,這些都成為了日本的傳統文化。此外,佛教傳入日本的詩文、繪畫、音樂、服飾、飲食、瓷器等,也成為了禪宗文化的表現,為武士階級提供修養品格的鍛鍊。音樂和文學的修養也被鼓勵用來培養武士的溫文爾雅之風。武士修身養性的手段包括華道、茶道、將棋、邦樂、香道、書道、文學等,培養謙遜雅致的心境。

武士刀是武士道中的象徵,腰間佩戴表示勇武。武士刀是一種狹長而鋒利的冷兵器,必須由優秀的工匠鍛造才能稱作武士刀。江戶時代,切腹成為一種制度,只有上層武士才有資格被賜予此刑。一般百姓不會被處以這種刑罰。